Post By:2025/8/18 9:20:09
環(huán)秀、潮海、通濟、北安、龍山……這些名稱扎根在即墨區(qū)的土壤里。知道來龍去脈的人并不多,大多數(shù)也就一知半解吧!把這些地名放到地圖上,一眼望去,偏偏覺得平常得很。其實這里的每個名字都是從歷史深處翻上來的,不是隨便一拍腦袋就定的。不信?仔細琢磨下,既有官場規(guī)矩,也有百姓實用,甚至還攪進些奇聞逸事!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5267580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明代即墨城南門的“環(huán)秀”二字,開了環(huán)秀街道的頭。有說是城門額題,下筆干脆。后頭1600年修了南門,再題“環(huán)秀”。這名字多少沾了城南的位置原因。1998年,把原即墨鎮(zhèn)和三里莊鄉(xiāng)合成一處,至此便有了環(huán)秀街道的正規(guī)名分。
誰細究過環(huán)秀轄域的來歷?夏商周時,歸萊夷地盤。再后來,列屬齊國即墨邑、膠東郡的即墨縣。清末,大伙兒愛分里仁鄉(xiāng)、仁化鄉(xiāng)。民國后的區(qū)劃那就更亂了點,分屬城區(qū)和別的區(qū)域。哪一版最靠譜,說不清。有時候地方志也含糊,比如1946年之后,不時地歸南海專區(qū)直轄,改成即城鎮(zhèn),又或人民公社。1972年又劃出個三里莊公社。每一步,都摻雜政策和人情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5513590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等到1984年的時候,人民公社撤了,又變回即墨鎮(zhèn)和三里莊鄉(xiāng),到1989年改市,環(huán)秀留下行政烙印。那次調整讓不少老居民一時緩不過來,社區(qū)劃界,人人猜測是不是從此就安穩(wěn)了?誰能想到后頭還有更大的變化。
2017年,又是一次“撤市設區(qū)”的節(jié)骨眼。環(huán)秀街道歸屬了新成立的即墨區(qū),這個名字從明代南門一路走到行政區(qū)劃,還是得承認歷史的記憶蠻頑固的。別小看這些城門題額,能留到現(xiàn)在,說明人們對美景清秀自有執(zhí)念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6059603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跟環(huán)秀類似。潮海這個名字傳自明代即墨城東門的題額,潮起潮落、望海而得。別說寓意沒用,朝代更迭里名字反而能做錨點。潮海轄境也是非常老,幾乎夏、商、西周就有記載。到了清末,里仁鄉(xiāng)、仁化鄉(xiāng)、海潤鄉(xiāng)分分合合,再加民國初年城區(qū)劃分,不覺間又是一系列調整。
到了1958年,撤區(qū)并鄉(xiāng)、成立人民公社,城關人民公社后來也啟用。再往后,1989年即墨撤縣設市,潮海歸即墨市管。到1992年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設立,潮海街道才正式作為行政地名從歷史進入新紀元。這年多村劃歸開發(fā)區(qū),辦事方便?其實村民都議論,行政歸屬變了,原來的村公所還在不在?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6218613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2000年,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和潮海街道合署辦公,這段編制混在一起,管理權和經濟功能誰優(yōu)先?到2017年,開發(fā)區(qū)歸經濟功能,街道才又專職行政。潮海歸區(qū),刺頭問題消停了?好像也不見得。
通濟街道和別的地方比,名字來的倒不高調,直接用明代城西門的題額“通濟”。通濟本身有點通向富裕、經濟暢達的意思?紤]到明萬歷年間城修,西門定名那也很有味道。通濟的變化和即墨城演進脫不開關系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6392623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區(qū)域更迭也是扯不斷的事,清末分屬多個鄉(xiāng),民國后分屬不同地方。1950年以后即墨縣區(qū)、鎮(zhèn)分來分去,1958年撤區(qū)并鄉(xiāng),成了下泊鄉(xiāng),再后成立人民公社。1984年撤銷公社,設置即墨鎮(zhèn)和樓子疃鄉(xiāng)。等到1998年,還是拆分了即墨鎮(zhèn),通濟街道帶著一堆村莊順勢上位。
樓子疃鎮(zhèn)成了馬山鎮(zhèn),是否劃入通濟街道,風評一直有歧義。2005年,北安街道部分村莊劃到通濟,村民原本對白安歸屬很認同,卻也無可奈何。2017年即墨設區(qū),通濟便屬即墨區(qū)。村干部普遍看重街道名氣,生怕自己村落沒了“通濟”光環(huán)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6569627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北安街道得名就純是吉祥話,地處城區(qū)北部,主打人民安居樂業(yè)?雌饋順銓崳鋵嵜Q順應了某種歷史求穩(wěn)心理。北安轄域古早都屬萊夷地,F(xiàn)代分屬多區(qū),尤其1946年后分西部、東部二區(qū),極易混淆。區(qū)劃頻繁,換了名字,但故地情結沒淡過。
1952年建鄉(xiāng)后,歸屬營上鄉(xiāng)、林戈莊鄉(xiāng)等。又一次兼并,成了人民公社。到1984年撤銷公社,營上鄉(xiāng)再重設,不少老鄉(xiāng)覺得稱呼變來變去不太實際。1989年撤縣設市后屬即墨市,1991年營上鄉(xiāng)改成營上鎮(zhèn)。2001年又改北安街道,這次名稱建立,居民覺得終于名副其實了,至少安生了那么兩年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7154630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等2017年即墨市撤市設區(qū),北安街道歸即墨區(qū)。倒不是誰主動提的,這種行政調整無非就是有利于統(tǒng)籌管理。說實話,北安街道和別的城區(qū)比,總有種邊緣感,又說不上來,好像有一點區(qū)域認同障礙?
龍山街道名字本質是地理,山名來源天井山之頂?shù)凝埑厥雍汀褒埻踝コ亍惫适隆_@種帶神話和地理混搭的命名在即墨不算少。轄區(qū)歷史如環(huán)秀潮海一樣,沒什么奇出。歸屬仁化鄉(xiāng)、海潤鄉(xiāng),民國以后也繞不少道,偶爾有人把龍山和天井山一同提及,怕混淆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7315640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1956年劃歸即墨縣井山區(qū),后幾經撤區(qū)并鄉(xiāng),到1984年設留村鄉(xiāng)。不管里面轄什么,但地名龍山的故事倒成了鄉(xiāng)民話題,誰還能再講清楚“龍王抓池”的傳說真假?按街道設立時間是2002年,附帶青島藍谷核心區(qū)規(guī)劃,住這兒的村民私下說藍谷更有未來感。
龍泉街道名字也清爽,地名源頭就是常年涌流的龍泉。歷史長,轄區(qū)經歷幾十次分屬調整。明初便有龍泉村,老泉涌水,到現(xiàn)在還有人說水質好得能治百病。1958年后成立人民公社,俗話說流水不腐,但這地名就沒變過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7503647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街道設立到2012年才定型。其實更早是龍泉鎮(zhèn),逐步歸街道,老鄉(xiāng)口頭還是更愛叫龍泉村。即墨撤市設區(qū)后,龍泉歸區(qū)。有人說名字正,風水好,行政區(qū)劃換了幾遍,不過10年也就一換。
鰲山衛(wèi)街道取衛(wèi)名,明洪武年間為防倭寇設防,鰲山衛(wèi)跟天津衛(wèi)齊名。當年衛(wèi)所體系把這帶推上歷史舞臺。雍正后撤歸即墨縣轄,后面變作區(qū)、鄉(xiāng)、人民公社、再轉為鰲山衛(wèi)鎮(zhèn)。聽起來既有軍事夙愿,也有防御現(xiàn)實。街道設立于2012年,同步青島藍谷規(guī)劃落地,坊間流傳藍谷會帶來多少利好也沒人敢說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8094673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溫泉街道就是因地名而有。此地多泉,稱溫泉?箲(zhàn)后才正式叫溫泉,遺存的泉眼不多,現(xiàn)在只剩三個主要泉頭。溫泉鎮(zhèn)到溫泉街道變化發(fā)生于2012年。對于來訪游客,這地名吸引力大。但是本地人覺得溫泉也不過如此,群眾生活和泉水熱不熱關系其實不大。
靈山街道以山得名,這種命名最直接。靈山自古作為即墨集地重要地標,2020年靈山鎮(zhèn)撤銷,改設靈山街道。靈山轄區(qū)極廣,所以行政調整會牽涉很多地形和村落實際。民國后劃分較亂,1958年后靈山人民公社曾是地方大社。改革以后歸鎮(zhèn),關心靈山村莊歸屬的人倒是越來越少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8266693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藍村街道取自藍村站的影響。原為欒村,因明永樂孫姓遷入和欒樹得名。膠濟鐵路設站,村名隨站名定型為藍村。藍村鎮(zhèn)設立時間更早,2017年以后改街道,改名過程比較隨意。藍村站作為交通樞紐,實用價值高,街道名氣反而被站名遮住了光。
大信街道則以村名演變,大信村原叫大刁村,因姓改名為信村,后派生小信村。這種避諱與吉祥結合,地方志常見。大信鎮(zhèn)轉為街道在2020年,期間行政劃分不夠穩(wěn)定,全區(qū)化管理,村落身份變化較大。老村民喜歡說“現(xiàn)在這兒是大信街道,不是大信村”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8457700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田橫鎮(zhèn)得名于田橫島——西漢齊王田橫殉節(jié)之地。島嶼傳奇,自然就吸引旅游業(yè)關注,1999年設省級旅游度假區(qū),部分村劃歸度假區(qū)管理。此后又是合并、撤銷、機構合一,最終成立新田橫鎮(zhèn)。島的文化符號很實用,鎮(zhèn)名既是紀念,也是宣傳,歷史和現(xiàn)實各說一套。
金口鎮(zhèn)名字來的更奇:據說明朝末一金姓父女最早在港口獵漁,便叫金家口,后簡為金口。民國以后分屬更迭頻繁,金口鎮(zhèn)設立于1992年。和店集、南阡、劉家莊等鎮(zhèn)劃分不斷調整,一直到2017年進入新區(qū)劃,港名始終沒變,F(xiàn)在金口港是交通和經濟節(jié)點,有數(shù)字顯示2023年物流吞吐量增長8.7%,權威信源青島市統(tǒng)計局,港口地名熱度也有據可查!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8588703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段泊嵐鎮(zhèn),則是驛道第四鋪段鋪嵐演變得來,歷史交通名存至今,鎮(zhèn)設在此地。以后頻繁調整,包括瓦戈莊、劉家莊并入段泊嵐鎮(zhèn)。鎮(zhèn)名實際反映驛路遺存,路網密度數(shù)據在青島交通發(fā)展年鑒第10章能查到,2022年段泊嵐交通樞紐覆蓋率提升14%。村民實際對鎮(zhèn)名變化不是很關注,日常生活影響有限。
移風店鎮(zhèn)名字挺耐琢磨。金代屯兵移風寨,后演變?yōu)榈。多次行政分屬后,?zhèn)名確立于1991年。附近太祉莊、七級鎮(zhèn)后都并入。行政區(qū)劃調整帶來的實際好處就是辦事更省時,但也有居民抱怨說老地名消失,找到老朋友不易了,誰知道以后還會怎么改?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9105707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嗯,這些地名雖每次調整都掛上時間標簽,卻很少有人說到底“為什么”非要改名。其實大多都是順應行政需求,還有點老習慣不舍。歷史印記與現(xiàn)代化的交錯,有時看起來很雜亂,但地名背后藏著地方真實的面貌。
行政名稱,一半來自舊城門、一半是故事,很多也是生活里的瑣碎由頭,說不上哪條更靠譜,一點也不玄乎。再過幾年,也許還有新的變動,誰又清楚呢?說不定連青島市的區(qū)劃都還在動。等下次再查,不一定還是這些名字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818/0919528757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