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巴九靈 (微信公眾號:吳曉波頻道)
上周,小巴吐槽了自己冒雨早起去排隊買房的事,后臺的討論好熱烈。于是,今天小巴決定加班加點,給大家好好說說“全款買房”這件事。
前段時間,小巴一位朋友也想買新房,已經準備好了七成首付的錢,臨到結果,被全款付清的購房者給擠掉了。她說起接到消息的時候心情真是復雜,好不容易砸鍋賣鐵湊齊了首付,結果提著錢卻買不了房子。
這種全款買房的新聞,到今年越來越多了,我們不能說每個城市的所有樓盤都是如此,但至少,不少城市都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案例。
在成都,有一個新樓盤開盤現場,已經到了防暴安保全程站崗的程度。你進銷售中心的大門,需要先把銀行賬戶的證明給他們看看,你得有230萬以上(確保全款)的現金,才讓進。即便這樣苛刻的條件,356套房子,也來了750位購房者搖號。
在廣州,一個可以看到江景的新盤,僅僅想看看樣板間,你要先付一筆錢20萬誠意登記費,確認想買的,也需要是全款。
還有武漢、南京、廈門、合肥等等,反正你只要去搜搜,總能找到類似的新聞。
小巴一直以來都認為,買房子,還是應該適當加一點杠桿,放大財富效應,F在很多新樓盤,卻非要付全款才讓買,即便如此,還是供不應求。那些全款買房的人,他們到底怎么想的?
其實道理也簡單,因為“相對便宜”。
按照規(guī)定,新房市場上,新樓盤入市的價格是有最高指導價的,要開盤可以,最高一平米只能賣這么多,不能再多了,這是新盤的價格天花板。在一個城市樓市大熱的時候,這個指導價,其實是政府幫著買房的人“砍價”,往往低于供需平衡所能達到的均衡價格。
在不少一二線城市,一套房子全款幾百萬,畢竟是大多數人在短時間內力所不及的。這時候,我們會看到另外一種奇怪的現象,二手房比新房還要貴。一般來說,在其他條件基本接近的情況下,新的東西總比舊的好。考慮到中國人買房子,還存在一種情結:希望第一次買的房子是全新的,一二手房的價格倒掛更顯得特別突兀。
那些全款樓盤的附近,我們去跑一跑,一個新盤附近圍著一圈二手房,就新房價格低,邊上二手房價格比它高的例子,肯定不少見。
沒辦法,買房看的是兩個支付能力,支付首付的能力,以及支付每月貸款的能力。前者的競爭,在“全款”的要求下,被提到了最高。后者的競爭,則在二手房的市場上。最后,兩個市場達到購買力的均衡點。
中國的樓市,兩年多下來,大部分二線城市,差不多全城各個板塊,所有地段的房子,價格都輪著漲了一遍,從整個城市看兩年漲幅超過30%,而部分區(qū)位漲價超過一倍的,也不在少數。
購房者還貸的能力,在一次次價格的提升過程中,經受考驗。
影響新房和二手房價格倒掛的因素,還有第三點,即土地價格。
就在小巴辦公室的附近,二手房的價格兩年前是每平米2萬,后來一直漲一直漲,上半年,到了3萬多。而兩公里開外,新開的樓盤,地段類似,叫價也是3萬出頭。
9月份,附近拍出了一塊地,光成交樓面價就達到了3萬6,這意味著,算上后期的各類成本,開發(fā)商兩年之后開出的新盤,僅僅保本售價就需要接近5萬。于是,周圍二手房的一下子又漲了一大波,現在,你要找一套叫價4萬以下的房子,怕是不容易了。而那個3萬的樓盤,卻也只能維持這個價格。
注:樓面價=土地出讓價格/該地塊允許的最大建筑面積,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套房子的土地成本價。
預測售價=地價 建設成本 財稅管理費用 企業(yè)所得稅 預期利潤。
有的時候,我們都不得不糾結,到底是房價決定地價,還是地價決定房價?
最直觀的感受往往告訴我們,是成本決定了價格,一塊拍賣土地的樓面價,往往會將周圍房價的價格推高。而在經濟學的理論中,價格是由供求關系,而不是成本決定的,這樣說來,顯然是房價——確切地說,是房價背后的需求,決定了地價。
如果我們看看過去三年各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,會更加清楚。不管是作為一個整體,還是作為其中的個體,二線城市2016年的土地出讓金,都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。其中的熱門城市,這一年的住宅土地收入接近甚至超過2014和2015兩年之和。
這一增長,不是來自于出讓土地面積的增加。事實上,這三年二線城市的住宅用地,不論是建設用地面積、建筑規(guī)劃面積還是出讓土地宗數,基本維持在同一水平上。
換言之,土地出讓金的增長,來自于單價。而單價的提升,則來自于對未來的預期。
熱門二線城市住宅土地出讓收入(億)
👇
數據來源:中國指數研究院
中國的房價,在過去的20年中,一直是一條向上的曲線,圍繞在這條曲線的的上下,每隔三四年就有一輪小的波動周期,這個周期,即是市場周期,也是調控周期。
在市場表現偏離這條線的時候,有形之手會將它往回拉。當它太熱了,就來一個變相的“漲停板”,減少參與交易的人,到最后成為一個“沒有交易就沒有傷害”的市場。當它太冷了,一條一條的刺激政策,又會把這個市場催熱。
不論是全款買房、一二手房的價格倒掛,還是面粉貴于面包的奇特景象,都是這個大框架之下的局部特點。
不過,歸根到底,有形之手也只能順著無形之手的大勢。畢竟,在一個邊遠的三四線城市,恐怕調控再有力,也沒辦法把房價持續(xù)維持在這些熱點城市的水平上,也多賣不了多少的土地。